
活动现场
本网讯(通讯员 张云鹤)为提升汉语言文学系师生对教学法重难点的理解与实践能力,4月19日下午,我院邀请全国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山东省语言学会副会长、青岛市语言学会会长史冠新教授为汉语言文学系师生们举办了一场“颠覆传统的汉语拼音教学方法”的精彩学术讲座。讲座由我院党委书记牛娟主持,我院汉语言文学系师生聆听了讲座并积极参与了学术讨论。
讲座伊始,牛娟对史冠新教授莅临指导表示诚挚欢迎,并高度评价了其在推动中国语言文化传播进程中的卓越贡献。讲座中,史冠新教授以词的结构分析为切入点,进而深入探讨了汉语各级语法单位的本质问题。史教授指出,汉语词的构成方式极其多样,传统的主谓、动宾等“结构”模式难以充分解释其形成机制,因为词在本质上并非一个典型的“结构”。它更像是一个预编码的、整体习得并输出的静态单位。反观语素及由其派生的语素组,史教授认为它们在汉语中缺乏独立的存在形式,其辨识严重依赖于词环境,不具备独立作为语法单位的条件,因此可以考虑取消。目前被广泛接受的汉语最小语法单位语素,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引入的概念,但汉语的“语素”与“morpheme”原义存在差异,这导致部分汉语语法现象难以得到合理解释。基于此,史教授主张,取消语素层级能更客观地反映汉语作为孤立语的特性,突显其构词的丰富多样性;他强调,汉语需要构建一个区别于印欧语系的、符合自身特点的构词体系。
在互动环节中,现场师生积极提问,讨论氛围热烈。史冠新教授针对每一个问题,均给予了细致入微的解答和深入透彻的分析。与会师生纷纷表示,史教授的研究视角独到,善于从语言生活的具体现象和细微之处切入,对学界普遍接受的既有理论和观点进行了深度挖掘、细致剖析和全新阐释。
最后,牛娟对讲座进行了总结,她指出史教授的讲解不仅为汉语本体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同时也对国际中文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和引领作用。本次讲座不仅为师生搭建了与顶尖学者面对面交流的高端平台,更极大拓宽了学术视野,增强了对汉语教学复杂性与重要性的认识。讲座的成功举办有效提升了我院的学术氛围,为相关领域的教学科研注入了强劲动力,也为国际中文教育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
报告人简介:
史冠新,文学博士,教授,全国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山东省语言学会副会长。历任青岛大学国际交流学院、汉语言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语法、国际中文教育。在《中国语文》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多篇,独撰合撰专著5部。曾先后在日本、墨西哥、美国长期从事汉语和中国文化的教学研究工作。
讲座伊始,牛娟对史冠新教授莅临指导表示诚挚欢迎,并高度评价了其在推动中国语言文化传播进程中的卓越贡献。讲座中,史冠新教授以词的结构分析为切入点,进而深入探讨了汉语各级语法单位的本质问题。史教授指出,汉语词的构成方式极其多样,传统的主谓、动宾等“结构”模式难以充分解释其形成机制,因为词在本质上并非一个典型的“结构”。它更像是一个预编码的、整体习得并输出的静态单位。反观语素及由其派生的语素组,史教授认为它们在汉语中缺乏独立的存在形式,其辨识严重依赖于词环境,不具备独立作为语法单位的条件,因此可以考虑取消。目前被广泛接受的汉语最小语法单位语素,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引入的概念,但汉语的“语素”与“morpheme”原义存在差异,这导致部分汉语语法现象难以得到合理解释。基于此,史教授主张,取消语素层级能更客观地反映汉语作为孤立语的特性,突显其构词的丰富多样性;他强调,汉语需要构建一个区别于印欧语系的、符合自身特点的构词体系。
在互动环节中,现场师生积极提问,讨论氛围热烈。史冠新教授针对每一个问题,均给予了细致入微的解答和深入透彻的分析。与会师生纷纷表示,史教授的研究视角独到,善于从语言生活的具体现象和细微之处切入,对学界普遍接受的既有理论和观点进行了深度挖掘、细致剖析和全新阐释。
最后,牛娟对讲座进行了总结,她指出史教授的讲解不仅为汉语本体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同时也对国际中文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和引领作用。本次讲座不仅为师生搭建了与顶尖学者面对面交流的高端平台,更极大拓宽了学术视野,增强了对汉语教学复杂性与重要性的认识。讲座的成功举办有效提升了我院的学术氛围,为相关领域的教学科研注入了强劲动力,也为国际中文教育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
报告人简介:
史冠新,文学博士,教授,全国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山东省语言学会副会长。历任青岛大学国际交流学院、汉语言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语法、国际中文教育。在《中国语文》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多篇,独撰合撰专著5部。曾先后在日本、墨西哥、美国长期从事汉语和中国文化的教学研究工作。